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名家吟猱大全

  • 日期:2013-01-16
  • 来源:中国古曲网

    吟猱界说

    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

    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著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

    《五知斋琴谱》

    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

    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猱:随声向徽下注摇得音。

    《琴学入门》

    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琴粹》——黄勉之用

    吟:五转,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线为本位,得音后自本位绰上一二分,随注下过本位一二分,再上过本位一二分,复下过本位一二分,即还上本位而止。上下俱以腕力行之。审其音,则先一声微停,次二声相连,又次二声略停顿,凡五声。四转,如前法,得音后即下,随上随下,复上至本位而止。审其音,则先二声相连,次二声略停顿,凡四声。或五或四,审其节奏而用之。旧谱所谓四五余转,以圆满为度者也。

    猱:定为三转,得音后自本位注下二三分,急上至本位,再如法上下两次而止。运指纯用腕劲,如物有伸缩力,随伸随缩。审其音,则三声缓急相等,连而不断为佳。大致吟略急,猱略缓。

    《琴镜补》

    吟:有五吟四吟两种。五吟者,从本位退下二分,复上至本位,又作两退复。若唱弦,则略去首一退字,唱为复退复退复。论板,则第一复字一板,第二退字一板。四吟者,即如前法,唱为退复退复。论板,则第二退字一板。

    猱:得音后,就本位进二分,复本位,再作两遍,为三进复,皆以复为猱。凡猱必在本位之上,吟在本位之下。《琴粹》以猱在本位下,吟在本位上下,实传习之误。……欲扬以连下声,则用猱,欲抑以连下声,则用吟。

    《梅庵琴谱》

    吟:得音后,将指急急摇动约三四转,犹吟哦之余韵,上下不出四五分。虽动摇不离其位,要至匀至实,不可轻摇漫动。然必松活,得灵动之机为妙。

    猱:得音后,稍偏下复摇动约一二转。如猱之悲啼,较吟稍大而缓。

     沈草农等《古琴初阶》

    吟:得音之后,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地来回滑动两三次,然后仍回到得音的位上。上下动作的范围不得超过二分。指法取势要圆。

    猱:得音之后,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下后上,先大后小地来回滑动两三次,仍回到得音的位上。动作范围稍大,但不得超过三分。指法取势要方,或直上直下。

    许光毅《怎样弹古琴》

    吟:在左手指按弹得声的音位上,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归本位定吟。以圆湛饱满,仿佛吟哦,方有音韵。

    猱:在左手指按弹得声的音位上,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以苍老浑厚圆满为妙。

    龚一《古琴演奏法》

    吟:左指按弦,右指弹弦出声后,即在音位左右作小幅度快速摆动。传统法中,也有得声后,在音位的右侧或左侧作两三次固定节奏的小幅度摆动。   

    猱:左指按弦,右指弹弦出声后,即在音位两侧作较大幅度的摆动。

    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

    吟:得音后,在指所按之位往来移动,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而后小,约四五转,仍于本位用定吟而止,要以圆满为度。

    猱:指于按处轻下重上,过本位五六分,重大带急,须避指甲声,然后动荡有情。

    丁承运《论吟猱》

    吟:左指于按弹得声后,带音在本位上摇摆三四分许,动荡有声,须实上虚下,约四五转,先大后小,仍归本位为止。取音圆活生动。

    猱:左指摇摆幅度约五六分许,较大于吟,须虚上实下,约四五转,运指如折矩,取音苍老浑厚。

    叶明媚《古琴音乐中虚实手法的运用》

    吟: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地来回转动三四次,最后收音于本位。除本位音外,其余渐次转动之音因右手已无弹奏,故此余音已是虚音。这些余音是应当只取其意而非以实音出之的。

    猱:得音后,于本位音之左或右往来移动数转,幅度先大后小,最后仍归本位收音。无论在本位音之左或右,用猱运指均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则指法动作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指法动作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稳定于本位音之上,指法虚实相间,动荡有请。

 二、以下是上述各解说对吟猱的运指方向、幅度和速度说明的归类总结:

    吟猱运指方向

    吟:

    本位往来动摇:《五知斋》、《春草堂》、《琴学入门》、《梅庵》、《桐荫山馆》、《研易习琴斋》、许光毅、龚一、丁承运。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先上后下:《琴粹》《指法析微》《古琴初阶》、张世彬、叶明媚。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实上虚下:《指法析微》、丁承运。

    本位下:《琴镜补》。

    本位上或下:龚一。

    猱:

    本位往来动摇:《五知斋》《琴学入门》《桐荫山馆》、许光毅、龚一、丁承运。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先下后上:《指法析微》《古琴初阶》。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实下虚上:《指法析微》丁承运。

    本位下:《春草堂》《琴粹》《梅庵》《研易习琴斋》、张世彬。

    本位上:《琴镜补》。

    本位上或下:叶明媚。

    吟猱运指幅度

    猱大于吟:《五知斋》(-分)、《琴学入门》(-分)、《琴粹》(-分)、《梅庵》(分-稍大)、《桐荫山馆》(-分)、《古琴初阶》、许光毅(-分)、张世彬(-分)、丁承运(一分)、龚一。

    猱吟相同:《琴镜补》(-分)、《指法析微》(-分)。

    吟猱运指急缓

    吟急猱缓:《琴粹》、《梅庵》、《桐荫山馆》。

    三、从各种吟猱解说中,可以看到运指的方向的差异外,最混乱的是衡量运指幅度中的量,从一二至五六不等。究竟这个单位如何定义?在彭祉卿的《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有段很详细的分析:

    分指律分,盖两律相距谓之律度。每一律度,长者中含四律分有余,短者四律分不足,兹取二分,则半度也。合上下两半度为一全度,仍属本律之音,过此则侵入他律界内矣。

    旧谱于吟云往来三四分许,或云二三分许,所取何分,并未注明。如以寸分言,则三准之度,实相倍半。中准用三四分者,下准当用七八分,上准只用一二分,不得统云三四分也。若谓徽间之分,则更有广狭不同。六七徽间之二三分,在十与十一徽间,当加倍而为四五分,更就下准再加,必为八九分,以至全徽矣。尤不得以二三分概之也。今据律分为准,自能随律度伸缩,以通用于全弦。

    从现代的律学观点看,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对的,五度律的小半音(音分)即短律,半个大全音(音分)是长律,平均的二个律分(约音分)即相等于十二平均律的半个律(音分);也即是四分之一音。将吟或猱的运指幅度规范为二律分,或四分之一音,是很合理的。很巧,这幅度刚好和小提琴吟音波动的幅度(构成吟音的原音和另一稍高的音在高度上的差距)一样。(参考:缪天瑞著《律学》)

    四、在古琴的技法中,吟和猱两个基本指法下,还可以依运指幅度的大小有相对应的大吟、大猱和细吟、细猱的区分;也可依运指的速度有急吟、急猱和缓吟、缓猱的区别;因此运指幅度的大小和速度的急缓不应该是区别吟猱的要点。一般琴人之所以有猱大吟小吟急猱缓的错觉,主要是源于感性意识的相对性。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对此也有段很详细的分析:

    旧谱于猱作往来五六分许,较大于吟。今按吟上下二分,已至本位律界,长吟大吟加倍,上下四分,已至本位声界(注:这里的声即音,一个全音包含两个律)。若猱加大,必过本律,而长猱大猱再加倍,更越出本声之外,侵及他声。故不可用。或谓吟可缩小至上下一分,然而细吟再缩小,必在半分以内,用于上准,将无法以取之矣。

    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即将基本的吟和猱的运指幅度限在本位音上四分之一音(即彭说的二律分)和本位音下四分之一音之间。大吟、大猱可界限于本位音上下半个音(即彭说的四律分)之间;而细吟、细猱则是小于四分之一音。而不论吟或猱,按指的摆动须先大后小,最后以定吟或定猱收音。定吟或定猱是在吟猱后,指下继续以骨节微微起伏,血脉动荡;是外观不觉的意中律动。

    五、要真正区分吟和猱,应该是在余音的效果上:即吟是圆活完满,猱是方折苍劲。从这个基本点上分析,就能确定较合理的吟猱运指方向。

    吟要达到圆活完满,运指必须平衡均匀,即在音本位的左右摇动。如果只在本位上或本位下摇动,就会产生偏颇,何来完满。另方面,运指的虚实也不能过于强调,虚上实下就会造成失衡,破坏了圆活。

    猱的方折苍劲,应该是由运指力度的虚实造成,或虚上实下,或虚下实上;这样一来,就涉及了运指的方向性。如果运指是在本位音左右摇动,而又要强调运指力度的虚实就会产生本位音游移的现象,那是达不到苍劲的效果的。因此,猱的运指必须在本位音之上到本位音之间,或在本位音之下到本位音之间。无论在本位音之上或下,运指均须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则要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稳定于本位音中,从而得到方折苍劲之效。

    那么怎样决定在本位上猱或本位下猱?基本上可以旋律的进行方向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应在本位下猱。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则在本位上猱。否则就会和旋律的走势相勃。

    同样,吟也有先上或先下的问题,这就要以本位音的巩固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吟须先下后上。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吟则要先上后下。否则就会使本位音模糊。

    至于吟猱的摆动次数,《琴粹》中的五吟三猱,并将时值定为中板的两拍,这是相当合理的。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界说,在弹奏实践上,不应过于拘泥,须依乐曲的需要而灵活处理。

    另外,吟猱也可以依时值的长短分出长吟、长猱和少吟、少猱。长吟、长猱是吟和猱的加倍,按指摆动次数倍之,幅度也加倍。少吟、少猱是吟和猱的减半,按指摆动次数和幅度也相应减半。

    六、至此,吟和猱可定义为:

    ——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和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往来动摇五次,(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位右,又下位左,又上位右,复归本位。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转下位左,又上位右,又下位左,复归本位。)然后以定吟收归本音。时值约为中板的两拍。吟需以圆活完满为度。

    ——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或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向本位音往来移动三转,运指均向本位音用力,(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本位,又下位左,复上本位,再下位左,复归本位,指力虚下实上。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转下本位,又上位右,复下本位,再上位右,复归本位。指力虚上实下。)然后以定猱收归本音。时值约为中板的两拍。猱需以方折苍劲为度。

    以上,仅是对吟和猱在理论上的初步探讨,可能对初学者,尤其是自学者有些帮助。其实,学琴应重实践,更需灵活处理,这可能就是艺术和科学的差别。琴学到高境界,要求心中无谱,音随意出,那又何必拘泥于吟与猱呢?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