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静气正”琴声幽

  • 日期:2013-01-16
  • 来源:中国古曲网

    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整体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导致了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音乐思想有着一体化倾向。宗白华先生说:就象我们研究西洋哲学必须理解数学、几何学那样,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也要理解中国音乐思想。如果说西方人习惯用数理分析世界的话。中国人则习惯于用音乐诠释世界。

    一、儒、道思想对传统音乐的重大影响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其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中和礼乐两个范畴。我国自古就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甚至把它提高到了治乱兴衰的高度,故有听一国之音乐,知一国之盛衰的古训。儒家历来看重音乐的治世功能,《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礼记·乐记》亦云: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其实,中国的大一统秩序一开始就依赖礼乐制度。

    儒家代表孔子是一个极爱音乐的人,也是最懂得音乐的人《论语》中记载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小幽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不仅重视音乐的美,更重视音乐中的善。孔子晚年曾将三百篇诗整理得能上管弦演奏,而且合于韶武雅颂之音,作为教化内容之一推向社会。说明他重视音乐的心理教育功能。汉代儒学崇尚天人合一,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自人心对大千世界的感悟而引起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由此,中国的先民认为: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可以感于心,欢欣侧怆可以察于声。此外。人们还发现:夫乐作于人心,成声于物。声气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即所谓的音乐不但是由人心对大干世界感悟而产生,而且还能反过来以和之声气调理人心。人们借助音乐的调理功能,完善着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欧阳文忠全集》卷七五《国学试策三道第二道》)。儒家思想由于以礼为规范。就必然德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就必然要求音乐的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在重视道德的宗法社会里,中国人寻找到了以音乐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进而,便有了夫乐者,治之本也的结论。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致虚疾。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家主张,是对一切限制的消解,因而走向无限。意味着在真正的自由和平衡中得到的却是无限广阔的。道学这种既辩证又达观的人生哲理,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空灵而终达玄阔的特点。因此,音乐中讲究用散逸的板式,排斥繁手淫声而追求大音希声。正是这种人生哲理的体现。道学的这一音乐思想,与它那中求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庄子论乐,与老子又不同,他主张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天地是宇宙里最深微的结构形式。在庄子看来,这最深微的结构和规律也就是他所说的,是运动变化的,像音乐那样。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这和音乐的境界是逐丛生林,乐而无形,不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行流散徙,不主常声。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天运》)。这是一个五音繁会的交响乐,是充满了浪漫精神的音乐。魏晋时著名的思想家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认为天地产生万物,音乐是万物之一。也是有自然之道、天地元气所生,认为乐音及其运动形式具有其自然、谐和的本质属性。涵盖了大小、单复、高低、慢快、善恶等对应的因素,这些音乐形式上的变化,归根到底。还是统一于。《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养生论。认为音乐与人的养生密切相关,而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个体的情怀超越于具体哀乐的极度自由的平和境界。因此,道家崇尚自然,反对束缚,思想中蕴含着解放人性、解放艺术的积极因素,其音乐的特点更多的显现出恬淡、平和之美。

    二、中国古代文人的琴学审美观志

    中国古琴音乐是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一门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尚品质。给人以无限的追求。故嵇康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在中国古代,古琴一直被称为绿绮、丝桐、瑶琴。隋唐以后,因其历史久远而被称为古琴。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还有以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音声自然之中和,以及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之美的特征。所以。在古代的文人眼里,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因此。古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尤其是在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始终以其强调平其心、善其事、美其物而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古人称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

    “志静气正,古人早有解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意也。而《诗序》则将解释为心之所之也。《礼记·少仪》却说:“‘意与,志与,意则可问。志则可否。()意,正事也。志,私意也。,此之私意实际是指人的自我之志。从美学的观点看,的范畴是兼有个体与整个人类理想和自由意志内聚的两个方面,其恒久的生命力主导着个体的理想和自由意志。与中国文化的生命运动构成一种永无止境的默合关系,这种关系使“‘潜在地制导着心灵的双向运动,赋予审美活动以理想性、超越性、它在个体人格修养中居于基础地位,从根本上推动艺术家进行创作,并制约着气、骨、意境等的形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了孔子习琴时与师襄子的一段对话,其中涉及到了有关的意义范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虽然。司马迁并未提及孔子所奏何曲。但从孔子所说的习其曲得其志得其为人中可以看出。他是将鼓琴当做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在中国的古代,文人和艺术家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风雅自铸人格的文人士大夫,始终把琴棋书画作为自己人生的旅途中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此而努力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从这种意义上讲,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灵魂深处潜藏着的真我的聚集。这种真我的聚集是以为中心,也可称为自我的另外一种表述。所谓自我是以为核心。正如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卷一》中所说:所谓自者,心也,欲修其身者所正之心也。盖心之正者,志之持也。”[3]。依据王氏之意。我们可以看到个体人对自我存在着普遍的心理追求,而这一追求常常在中国文人的仪态和乐风中表现出了某种自由化的外显。而这种对自由化的憧憬和向往被北大教授熊伟先生解释为由自,其本质就是任志。所谓的任志实指持道任志,即按余英时先生的说法是为了确切保证士的个体足以承担精神修养能够成为关键性的活动,而以自任者为其最大。由于客观的凭借是如此的薄弱,所以他们除了精神修养之外。没有什么可靠的保证足以肯定自己对于的坚持。因此,从孔子开始,修身任志即成为古代文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修身最初源于古代的传统,是外在的修饰,而任志则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其目的和效用是与重建政治社会秩序相联系的。从发生的历程说,这种内求诸已的路向正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外在凭借太薄弱才逼出来的。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多是通过琴来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琴音乐是具有深刻历史文化痕迹的一门艺术。它不仅有众多的琴家和作品传世,更有丰富的琴论文献留存。从先秦时的《诗经》、《左传》到明清时的《溪山琴况》《琴学粹言》,它们勾勒出了传统古琴音乐及发展脉络。纵览这些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古琴音乐及其音乐思想与儒、释、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此后,儒、释、道三家思想均对传统古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琴者,禁也攻琴如参禅琴者,心也等观念,分别体现了儒、释、道对古琴艺术的态度和古琴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但无论他们在形而上方面有着多么大的分歧,而琴言志的思想却基本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出古琴音乐艺术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人的都具有一定的诠释作用和意义。

    “诗言志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两个极富思想性的美学观点,其生命力直到今天还被文学艺术界所重视。因而,学者们更习惯于将二者合称谓情志。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诗意志辩》中精当地分析了的区别,并解释说:“‘包含更多的感性因素,并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而则是一个与政治伦理相联系的范畴,具有明显的社会指向性。但具体到了中国古代的琴学思想和观念上时,人们却始终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种联系一方面表现在文人的艺术实践当中,把志亦达情、情中有志纳入到了琴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就是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文人常常通过寄情于琴曲而表现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体现着文人对人性和社会感悟。于是,有胸怀大济苍生之志者,借鼓《南风操》类琴曲,以解吾民之愠兮……以阜吾民之财兮之壮。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日: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也。而那些心存闲云野鹤之志者,借弹《欧鹭忘机》之类琴乐,以抒安时处顺,委运任化:恬淡寡欲。寂寞无为:舍弃智慧,不用心机之情。其是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弹琴既不着眼于发挥琴的禁邪归正,以和人心的教化作用,也不是纯粹为了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与愉悦,而是注重表现内心、张扬个性。因此,白居易在《清夜琴兴》中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冷由本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本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然那引起历尽坎坷却大志不屈者,借操《梅花三弄》之意,以抒了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的情绪。此外,还有不畏强暴向往建功又壮志难酬者,则借奏《幽兰》之情,以表心中之郁闷的情怀,等等。这些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借抒怀、借言志的内在表达。

    综上所述,古琴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言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表现出古琴自身所具有的乐律学意义,这种意义尤以古琴之器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包含着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含义和属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他们对真我所做出的美学诠释,其次是将这种诠释转化为一种音响上的实践,这种实践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无论采取何种途径,都是通过以乐表情、以情达志,最终实现人的理想和自由意志的完美结合,达到以志成人的目的。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更多资讯